产品展示
以人为本以法为纲 统爱游戏平台筹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必须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善用法治思维,线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国家级新区以来,福州新区坚持围绕“人的需要”、规划“城的建设”,将新型城镇化与依法治理有机结合,在城乡、产城、两岸、开放、生态“五大融合”中,走出一条发展新路。
新型城镇化是系统工程,必须在法治框架下,依法推进。规划布局上,福州新区按照“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城市发展战略,聚焦国家赋予的“三区一门户一基地”战略定位,引进美国SOM、中规院、清华同衡等团队,构建起“1+N”规划体系,依法编制、依法审批、依法推进,搭建城镇化的“四梁八柱”。建设运营上,探索大部制、扁平化治理模式,承接139项经济放权,缩短决策链条,提高行政效率。以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技术为基础,推动规划成果、城市数据导入云端,生成“孪生”数字城市,延伸“新区智脑”,拓展智慧功能,为新型城镇化纳入依法监管提供支撑。提质增效上,广泛凝聚共识,积极推动《福州新区工作条例》立法,为新型城镇化保驾护航。
城市治理法治化,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保障。围绕“改革创新示范区”定位,福州新区以法治为引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保障优质化、设施通达均衡化,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幸福“加码”。居住更舒心,坚持解困、发展并重,严格控制商品房开发比例在45%以下,形成“房住不炒”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成安置房项目6个1.2万套,受惠7738人,人才房项目4个1484套,投用租赁房项目3个2434套,平均入住率超70%,让群众“安居”又“安心”,稳步提升市民化质量。出行更便利,以“空港海港、一铁三轨、五横四纵”综合交通规划为指引,缩小城乡发展差异,建成道路128条131.4公里,开通运营地铁6号线,机场高速、绕城高速全线通车,形成半小时交通圈,实现地铁、高铁、机场、公路无缝切换,通江达海。服务更优质,立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样板建设,创新引进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落地省肿瘤医院、市疾控中心等,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就诊“双下沉”。规划基础教育学位24680个,建成、启用幼儿园及中小学10所,引进天津大学福州校区,加快新区职教城建设,打造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教育体系。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锚定“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定位,福州新区以“产城融合”为突破口,打造现代化新城。产城人深度融合,落实新区总体规划,突出“一城两翼”产业布局,实施“新区+属地+国企”开发模式,累计投资近3600亿元,开发区域41平方公里,GDP年均增长8.9%,以占全市6.6%的土地实现24%的GDP。强化龙头扶引、产业链招商,形成产能全球第一的纺织产业集群、三条国内领先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制定《新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等7份文件,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5人、产业技能人才上千人,实现产城人良性互动。紧扣新质生产力,依托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省级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等76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725家。布局全省最多的数据中心、最快的超算中心、最强的AI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无人驾驶”“数据交易”“海联网”等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突出园区标准化建设,大资金补短板,小投入做亮点,临空园区作为示范园区,落地恒美偏光片、镓谷半导体等产业,布局金融、商业等配套,可满足上万名产业工人的生活需求。完善多元资金保障机制,盘活40亿元存量资产,助力新型城镇化。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习提出的对台重大政策主张。去年9月,《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围绕“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定位,福州新区以深化两岸融合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色,全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先行区。以通促融,创新“招商专员”机制,以台引台,落地光隆等台资企业247家,台资项目1000余项,注册资金约195亿元,带动两岸往来越走越近。在全国首创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台资板,累计挂牌台企167家,融资23.14亿元,打开两岸金融新通道。以惠促融,推动台湾居民在新区同等享受当地居民待遇,助力打造福马“同城生活圈”,画好“同心圆”。制定《两岸融合社区租赁住房受理实施细则》,首批提供1172套优质房源,践行两岸一家亲,搭好“连心桥”。成立大陆首个台胞权益保障中心,出台引进台湾人才政策42项,打造海峡创意产业园、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孵化中心,累计入驻台胞5179人,凝聚向心力。以情促融,办好海峡青年节等交流平台,引导两岸青年共同参与,形成有影响力的合作成果。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新型城镇化新样板。探索对台协同机制,与平潭综合实验区协同发力,推动15个、总投资1379亿元的协作重点项目,打造两岸融合发展桥头堡。
推进新型城镇化,亟需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聚焦“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定位,福州新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放大自贸试验区辐射,在对接东南亚、迈向全世界的进程中,谋求新型城镇化新动力。强化门户功能,充分发挥空港、海港、陆港、信息港优势,推进长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推动高铁进机场,联动福州港重点泊位及港区铁路建设,构建24小时不打烊的海铁联运大通道。强化江阴、松下港区与民丹、三宝垄港互联互通,开通8条“丝路海运”航线,开行中欧、中老、中亚班列,畅通亚欧、东盟海铁联运“主动脉”,引入全球资源。打造双循环节点,全力推动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以侨引侨、以侨引外,新签约三林集团等43个项目、总投资769亿元。找准“福建所需、香港所长”,依托闽港合作,落地“港数闽存闽算”,签约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18个合作项目。突出制度创新,依托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推进整体性制度创新。对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经贸规则,在投资贸易便利化、创新发展数字贸易与服务贸易等方面先试先行,累计推出20批288项创新举措,其中4项列入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围绕“生态文明先行区”定位,福州新区串联森林、江河、湿地、沙滩、海湾五大要素,推进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融合、海滨城市与山水城市共生。走好生态发展新路,率先编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同步规划建设生态廊道等绿色设施,形成“一核两带,多廊多园”,绘就“推窗见绿,行路有荫,出门进园”的生态城市画卷。闽江口湿地熠熠生辉,记录鸟类超300种,水鸟超5万只,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正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率先打造全国新区首个碳汇造林项目,每年新增碳汇近22.3万吨。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坚持“由海向陆”,落实《美丽海湾保护建设行动方案》,贯彻《全域治水条例》,创新“智慧巡滩”,恢复滨海湿地129.3公顷,滨海新城岸段入选首批全国美丽海湾。累计投资约25亿元,种植乔木80余万株,完成海岸带闭环修复,绿色生态屏障平均风降率40%左右,入选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做优滨海文旅生态,依法厘清海、滩、林、厝开发边界,实施海螺塔保护修缮、下沙石厝及广场整体修复,在新型城镇化中保留传统乡愁。推进下沙、王母礁等片区合理开发,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闽都特色风貌,打造山海闽韵滨海文旅新IP,去年吸引游客400余万人次,成为全省十大热门景点,为新型城镇化精准引流。
未来,福州新区将牢记习“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的殷切嘱托,以法治为遵循、以改革为动力,以新质生产力为重点,谋实做细“人”的城镇化,更好造福于民,更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作者系福州市委副书记、福州新区党工委书记)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必须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善用法治思维,线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国家级新区以来,福州新区坚持围绕“人的需要”、规划“城的建设”,将新型城镇化与依法治理有机结合,在城乡、产城、两岸、开放、生态“五大融合”中,走出一条发展新路。
新型城镇化是系统工程,必须在法治框架下,依法推进。规划布局上,福州新区按照“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城市发展战略,聚焦国家赋予的“三区一门户一基地”战略定位,引进美国SOM、中规院、清华同衡等团队,构建起“1+N”规划体系,依法编制、依法审批、依法推进,搭建城镇化的“四梁八柱”。建设运营上,探索大部制、扁平化治理模式,承接139项经济放权,缩短决策链条,提高行政效率。以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技术为基础,推动规划成果、城市数据导入云端,生成“孪生”数字城市,延伸“新区智脑”,拓展智慧功能,为新型城镇化纳入依法监管提供支撑。提质增效上,广泛凝聚共识,积极推动《福州新区工作条例》立法,为新型城镇化保驾护航。
城市治理法治化,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保障。围绕“改革创新示范区”定位,福州新区以法治为引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保障优质化、设施通达均衡化,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幸福“加码”。居住更舒心,坚持解困、发展并重,严格控制商品房开发比例在45%以下,形成“房住不炒”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成安置房项目6个1.2万套,受惠7738人,人才房项目4个1484套,投用租赁房项目3个2434套,平均入住率超70%,让群众“安居”又“安心”,稳步提升市民化质量。出行更便利,以“空港海港、一铁三轨、五横四纵”综合交通规划为指引,缩小城乡发展差异,建成道路128条131.4公里,开通运营地铁6号线,机场高速、绕城高速全线通车,形成半小时交通圈,实现地铁、高铁、机场、公路无缝切换,通江达海。服务更优质,立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样板建设,创新引进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落地省肿瘤医院、市疾控中心等,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就诊“双下沉”。规划基础教育学位24680个,建成、启用幼儿园及中小学10所,引进天津大学福州校区,加快新区职教城建设,打造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教育体系。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锚定“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定位,福州新区以“产城融合”为突破口,打造现代化新城。产城人深度融合,落实新区总体规划,突出“一城两翼”产业布局,实施“新区+属地+国企”开发模式,累计投资近3600亿元,开发区域41平方公里,GDP年均增长8.9%,以占全市6.6%的土地实现24%的GDP。强化龙头扶引、产业链招商,形成产能全球第一的纺织产业集群、三条国内领先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制定《新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等7份文件,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5人、产业技能人才上千人,实现产城人良性互动。紧扣新质生产力,依托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省级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等76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725家。布局全省最多的数据中心、最快的超算中心、最强的AI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无人驾驶”“数据交易”“海联网”等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突出园区标准化建设,大资金补短板,小投入做亮点,临空园区作为示范园区,落地恒美偏光片、镓谷半导体等产业,布局金融、商业等配套,可满足上万名产业工人的生活需求。完善多元资金保障机制,盘活40亿元存量资产,助力新型城镇化。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习提出的对台重大政策主张。去年9月,《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围绕“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定位,福州新区以深化两岸融合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色,全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先行区。以通促融,创新“招商专员”机制,以台引台,落地光隆等台资企业247家,台资项目1000余项,注册资金约195亿元,带动两岸往来越走越近。在全国首创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台资板,累计挂牌台企167家,融资23.14亿元,打开两岸金融新通道。以惠促融,推动台湾居民在新区同等享受当地居民待遇,助力打造福马“同城生活圈”,画好“同心圆”。制定《两岸融合社区租赁住房受理实施细则》,首批提供1172套优质房源,践行两岸一家亲,搭好“连心桥”。成立大陆首个台胞权益保障中心,出台引进台湾人才政策42项,打造海峡创意产业园、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孵化中心,累计入驻台胞5179人,凝聚向心力。以情促融,办好海峡青年节等交流平台,引导两岸青年共同参与,形成有影响力的合作成果。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新型城镇化新样板。探索对台协同机制,与平潭综合实验区协同发力,推动15个、总投资1379亿元的协作重点项目,打造两岸融合发展桥头堡。
推进新型城镇化,亟需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聚焦“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定位,福州新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放大自贸试验区辐射,在对接东南亚、迈向全世界的进程中,谋求新型城镇化新动力。强化门户功能,充分发挥空港、海港、陆港、信息港优势,推进长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推动高铁进机场,联动福州港重点泊位及港区铁路建设,构建24小时不打烊的海铁联运大通道。强化江阴、松下港区与民丹、三宝垄港互联互通,开通8条“丝路海运”航线,开行中欧、中老、中亚班列,畅通亚欧、东盟海铁联运“主动脉”,引入全球资源。打造双循环节点,全力推动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以侨引侨、以侨引外,新签约三林集团等43个项目、总投资769亿元。找准“福建所需、香港所长”,依托闽港合作,落地“港数闽存闽算”,签约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18个合作项目。突出制度创新,依托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推进整体性制度创新。对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经贸规则,在投资贸易便利化、创新发展数字贸易与服务贸易等方面先试先行,累计推出20批288项创新举措,其中4项列入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围绕“生态文明先行区”定位,福州新区串联森林、江河、湿地、沙滩、海湾五大要素,推进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融合、海滨城市与山水城市共生。走好生态发展新路,率先编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同步规划建设生态廊道等绿色设施,形成“一核两带,多廊多园”,绘就“推窗见绿,行路有荫,出门进园”的生态城市画卷。闽江口湿地熠熠生辉,记录鸟类超300种,水鸟超5万只,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正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率先打造全国新区首个碳汇造林项目,每年新增碳汇近22.3万吨。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坚持“由海向陆”,落实《美丽海湾保护建设行动方案》,贯彻《全域治水条例》,创新“智慧巡滩”,恢复滨海湿地129.3公顷,滨海新城岸段入选首批全国美丽海湾。累计投资约25亿元,种植乔木80余万株,完成海岸带闭环修复,绿色生态屏障平均风降率40%左右,入选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做优滨海文旅生态,依法厘清海、滩、林、厝开发边界,实施海螺塔保护修缮、下沙石厝及广场整体修复,在新型城镇化中保留传统乡愁。推进下沙、王母礁等片区合理开发,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闽都特色风貌爱游戏平台,打造山海闽韵滨海文旅新IP,去年吸引游客400余万人次,成为全省十大热门景点,为新型城镇化精准引流。
未来,福州新区将牢记习“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的殷切嘱托,以法治为遵循、以改革为动力,以新质生产力为重点,谋实做细“人”的城镇化,更好造福于民,更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作者系福州市委副书记、福州新区党工委书记)爱游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