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建设爱游戏官网

 

  在市数据资源局的“城市大脑”屏幕上,“数据汇聚与共享总量”“部门应用能力调用次数”“部门数据治理量”等指标悉数展现,一个个模块、一组组数据传递着智慧城市建设音讯。

  “城市大脑”也被称为“最强大脑”。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数字中国”战略,按照“数字江淮”建设部署要求,大力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制定印发《合肥市“城市大脑”建设方案(2021-2023年)》。

  截至目前,合肥“城市大脑”已建设完成54个场景,按计划持续推进13个场景,正在建设实施18个场景;已归集1.84万类344亿条数据,共享数据1186类2503.7亿条,上线亿余次跑腿及材料提交……

  6月是考试季,高、中考接踵而至。如何准时到达考场?哪些路段不堵车?考点附近好不好停车?这些都是送考家长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6月7日、8日,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如约而至。市民王女士家住合肥经开区的大学城附近,孩子的考点在合肥五十中天鹅湖校区。“上午8点从家出门,开车过来一路顺畅,十几分钟就到了,一点都不堵。”王女士高兴地说。

  为保障考生在高考期间的出行畅通,市交警支队依托“交通超脑”历史数据,提前分析研判考点周边可能拥堵路段,梳理重点监测区域;同时,对考试当天考点周边设备采集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优化信号配时。

  “通过更改信号控制相位、修改相位时间等,优化考点周边交通秩序。”市交警支队民警王飞介绍,特别是6月8日15:00至15:30的英语听力考试期间,暂时取消部分考点周围的放行信号,保证听力考试期爱游戏app体育间的考试环境。

  借力数据,如何破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难题?市交警支队交通指挥中心给出答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交通超脑”,让出行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在“交通超脑”大屏幕上,记者看到,交通拥堵指数、道路拥堵排行、当前在途车辆等信息一目了然。

  “这些数据都是对监控捕获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后获得的。”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交通超脑”可以针对堵点挖掘、堵因分析、拥堵治理等智能生成交通拥堵报告,然后根据这些报告制定路口优化方案。

  近年来,在“城市大脑”的支撑下,“交通超脑”汇集海量数据赋能城市交通治理,并取得良好成效。

  目前,“交通超脑”已实现全市2486个路口基础信息建档、1192个重点路口优化、70个重点路口精细化时段划分;每日对接入的5000万条公安交管数据、1000万条天网卡口数据、1.5亿条互联网路况数据开展综合分析,提升已治理区域畅通率,通行延误时间减少约20%,高峰时间拥堵指数同比下降5%。

  在停车方面,合肥市还建成智慧停车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入库停车场900余家,停车泊位25万余个,开发“合肥停车”APP及相关小程序,总用户数近500万人,累计服务1.7亿次。

  “城市大脑”将合肥市的数据汇聚到统一的城市中台(即数据底座平台)。截至6月7日,数据底座累计汇集72个市直部门、292个区县部门344亿条数据,打通全市近200个信息系统,基本完成跨系统、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共享;“城市大脑”已生产上线个信息能力,覆盖不动产登记、住房保障审核、中小学报名等580余个业务应用场景,共减少群众和企业1.8亿余次跑腿及材料提交……

  在市市场监管局数据中心,企业登记、网络交易、知识产权、食品药品等业务领域的实时数据在电子屏幕上“跳动”着。这是合肥市企业法人基础数据库。该库作为“城市大脑”数据底座四大基础数据库之一,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将企业登记、行政许可、食品药品等业务数据标记到企业名下,通过整合和关联,挖掘企业态势感知和图谱,实现多维度展示企业画像。

  “目前,平台共汇聚159万余户经济主体、6000余万条数据,通过合肥市大数据平台向公安、人社、医保等30多个部门共享数据百万余次。”市市场监管局科技和信息化处四级主任科员何一帆说。

  针对市场监管领域多、业务系统杂等现状,市市场监管局依托“城市大脑”统筹建设合肥市市场监管综合业务系统平台,实现统一门户、统一机构管理、统一用户管理、统一业务权限管理、统一登录,并实现对办件的集中查看、办理、消息提醒、催督办等功能,进一步减轻基层监管人员工作负担、提升工作效率。

  “目前,在‘城市大脑’的支撑下,企业营业执照办理时限从原来的5个工作日,压缩到现在的4个小时。”市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局副局长凌义说,合肥市围绕“政府一个平台推服务、群众一个平台找政府”的目标,深化政务服务智慧支撑能力,做实“全程办”。全市“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98.73%,“全程网办”事项占比达98.50%。

  数据“增量”激活便民“减法”。从5天到4个小时,企业营业执照办理时限的变化为全市营商环境增添了亮眼一笔。这背后是依托“城市大脑”,搭建起数据沟通渠道,实现部门数据共享,为精简办事流程提供了可能。

  6月8日,在瑶海区长淮街道元一社区服务大厅,市民赵光英正在办理退休手续。“以前要去政务服务大厅窗口才能办好的事,现在在社区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她感慨道。

  由于基层社区情况、居民人口结构、为民服务范围的不同,很难精准服务到每一位居民。而智慧社区平台通过社区智能服务助手,将政务办事、便民生活、公益志愿、物业报修、医疗健康、共治共建等统一整合,让居民更便捷地获得服务。

  化繁为简,数字带来的便捷、高效,让居民获得幸福感满意度的同时,安全感也显著提升。

  群众生活安心、舒心,正是我市依托“城市大脑”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结果。“依托分布在各个小区的数据采集设备,完成了社区专题库建设,实现了24套业务系统融合,不仅社区管理人员实现业务系统的一键登录,群众的办事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元一社区党委书记张震宇说,作为合肥市首批试点智慧社区,元一社区探索实行一张图管理,为社区基层治理提效、群众服务能力提升打造示范样板。

  智慧社区包括哪些内容?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智慧社区包括智慧关怀、智能守护、智慧办事、智感通行爱游戏官网、智慧办公、智能台账、智能外呼、智能议事八个场景。以宜居为例,智慧社区可为群众居家办理医保缴费、生育登记、高龄津贴、养老服务、社区议事等综合事项,为小区增设智能门磁、智能猫眼、高空抛物、智慧路灯杆等应用场景,让居民感受到“便民服务”和“智慧社区”近在咫尺。

  2022年底,市民政局根据合肥“城市大脑”建设规划,启动智慧社区建设(二期)项目,在一期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智能终端实施部署,完善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深化优化智慧社区融合平台和业务平台相关功能,完成10个试点示范智慧社区(包括8个试点智慧社区、1个街道级大智慧社区、1个全域智慧社区)、50个试点智慧小区、800个平安小区能力建设。

  从社区“小单元”到城市“主战场”,“城市大脑”带来的是治理效能的大幅提升。

  截至今年5月,“城市大脑”上线个,平台累计数据赋能超1.8亿次,为不动产登记、住房保障审核、金融赋能等多个应用场景提供数据能力支撑。在其赋能下,合肥城市治理和百姓生活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智慧城市的生命力无处不在。

  全市统一的城管地理数据“一张图”,覆盖全市506.6平方公里建成区,完成348万个城市管理部件、16万多个地理编码点普查采集,实现智慧监管无死角;

  “城市生命线公里排水管网、201公里热力管网、14公里中水管网、58公里综合管廊、城市高风险点2.5万个,实现对风险隐患的全领域、全过程、全时段监管;

  布设水环境自动监测设备80处、南淝河微型水质自动站23处,完成全市巢湖流域95个微型水质自动站的建设,构建全市水质水量统一的地表水监测体系;

  支撑“学有所教”,推进智慧学校建设,已建成智慧课堂5553间、机器人实验室540间、创新实验室323间、数字化探究实验室144间、人工智能实验室48间;

  助力“病有所医”,建成居民健康卡平台,实现547.3万张电子健康卡申领,使用人次10782.5万次,通过电子健康卡完成的结算金额约27.97亿元;

  保障“老有所养”,建设综合养老服务平台,实现“市、区(县)、街道、社区和养老机构”五级联动,平台已录入老人数113万多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含助餐机构)209家、养老机构173家,办理居家养老人数2.2万多人,办理高龄津贴21.1万多人;

  改变,不仅仅发生在交通出行、市场监管、社区治理等领域。“在市内任何一个餐厅都可以进行线上点餐、付费,公积金的办理和提取可以线上操作,开车导航时有红绿灯倒计时读秒……”市数据资源局副局长王伟说,数字化、信息化已经不知不觉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从基础设施到社会运行,再到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合肥市聚焦城市治理、城市安全、交通出行、环境保护、市场监管、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规划搭建“政务云+城市中台+典型应用”的城市大脑体系,有效提升了政府数字化治理和数字化服务能力,应用成效逐步显现。

  王伟告诉记者,经过三年建设,许多部门从不了解什么是“城市大脑”,到现在都有了相关认识和数字化能力,知道怎么建设本领域的智慧化、数字化多类应用。

  据介绍,“城市大脑”按照“1+3+4+N”原则建设,即构建1个市级大脑,夯实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3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据中台、智慧中台、业务中台、时空中台等4大城市中台,深化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应急指挥、交通出行、生态环保、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社区治理、农业和农村治理等20个领域100项左右智慧场景建设应用。

  利用科技手段,合肥在抢占数字经济风口的赛道上,逐步实现向“智慧之城”的转变。

  今年是“城市大脑”建设收官之年。下一步,我市在打造一体化支撑平台的基础上,将重点瞄准城市治理一张图、一网统管等内容,升级打造一批“企业受益、群众有感”的多跨协同应用,进一步提升城市大脑一体化、高效化、智慧化水平,有效支撑我市治理能力提升、民生福祉改善和数字经济发展,让“城市大脑”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群体。(记者 苏龙鹏)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