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游戏官网政务云政府大数据时代大屏开启

 

  传统电子政务应用痛点多。从发展历史阶段来看,电子政务逐渐进入到数据整 合和应用阶段。传统电子政务的 IT 架构决定了其痛点较多:

  (1)政府各部门的 电子政务系统各自经营,分散建设、管理、运行导致重复建设、信息孤岛、投 入高收益低等;

  (2)在管理上难以与组织内部工作流程有机结合,无法形成动 态的应用模式;

  云+数:开启“政务云+政府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采用有望克服传 统电子政务的弊端。基于云计算模式,政务云与服务资源、技术服务、服务制 度等顶层设计相结合,实现政府组织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打通内外网面向 公众提供服务,充分解决传统电子政务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问题,助力政府 部门高效实现资源共享、成本节约、管理创新。而随着传统电子政务的上“云”, 政府大数据有望实现几个维度的融合:

  政务云落地明确,“基础 IT+行业解决方案”叠加的传统 IT 厂商更具优势。根据 CCID 数据,2014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的 IT 投资规模为1906亿元,同比增长16.6%,2015年有望突破2000亿元,未来四年的年平均复合增速为15.7%, 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我们认为政务云市场规模增速有望大幅超过电子政务 整体增速。目前政务云市场的主要参与方可以分为三大阵营:BAT 互联网巨头、 电信运营商、传统 IT 企业。我们认为传统 IT 企业依靠底层 IT 基础资源和上层 行业解决方案的积累,有望成为行业领导者。

  政府大数据市场空间大。2014年的政府大数据市场规模为22.4亿元,未来三 年的年复合增速将高达95.0%,2017年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7亿元。我们认 为政府大数据市场正迎来历史最佳政策环境,政府大数据产业链也在逐步完善。 根据我们的统计,国内各地方政府已经在大规模建设大数据库。建议关注在政 府大数据产业链中具有数据获取渠道和变现渠道的标的:美亚柏科、飞利信。

  首先落地的细分领域:交通、医疗、安防。在政务云底层平台系统搭建完之后, 我们认为,云和大数据在细分行业和垂直领域的应用或将成为驱动市场继续快 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交通、医疗、安防有望成为政务云和政府大数据首先迎来 落地的垂直行业。建议关注:千方科技、东软集团、东方网力。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我国电子政务领域的发展先后经过了无纸化办公、网络化办公、政府商务等几个阶段。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的电子政务市场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从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经验来看爱游戏官网,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将会经历如下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单项应用阶段、共享协同应用阶段、深化应用阶段。从国内行业发展时期来看,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共享协同阶段。更加强调信息数据的共享、功能的多样完善以及应用的逐步加深。

  (1)传统政务模式中,政府各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各自经营,分散建设、管理、运行导致重复建设、信息孤岛、投入高收益低等问题;

  (4)电子政务的建设还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状况,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不到 5%。

  云计算是解决目前电子政务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云计算作为一种将信息技术以服务方式来提供的新型技术,有助于打破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业务协同等,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政务云充分利用云计算模式优势将各部门政务系统有机集合,有效统筹,充分利用。

  传统政务系统应用点对点的服务模式,企业、公务员、公众与政府部门和政府公务员之间直接信息传递,信息集成率低,效率低下,服务进程缓慢。而政务云通过整合系统和信息分别面向公众和政府内部,有效统筹了资源,优化了服务。

  政务信息化在各省市级政府单位已经相对普及,但是由于各部门间数据隔离,系统分立,导致严重的“信息孤岛”问题:尽管“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但是大多数城市各部门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信息系统资源无法整合,条块分割,导致“信息孤岛”问题。根据国办调研的数据显示,38个部委有 80 个专网,而这些专网横向交互的比例不到0.1%,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程度严重不足。政务云通过打破政府各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形成共享的用户界面和基础服务,可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充分整合信息系统资源,让“信息孤岛”变为 IT 平台整体架构中的重要环节。

  由于云架构本身的特点,使得政务云在创新和服务层面表现抢眼。具体优势包括:

  1)资源共享:政务云的建设可以打破各个政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屏蔽,避免“信息孤岛”问题,使得政府各部门可以数据共享,有效沟通,从而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也为政务公开打下基础。

  2)降低成本:政府各部门集中统一建设云计算平台的费用比分散建设减少很多政府云的建设可以快速实施新项目,将在总体上大幅降低政府财政支出并节约时间降低部署成本。

  3)创新模式:数据量的急剧增长对数据处理手段提出更高要求,而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可以帮助政府机构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使得核心任务和专业流程速度加快,将政府信息化工作重点从资产管理转向服务管理。

  4)随需服务:云计算平台具有可扩展、可兼容、可伸缩等优势特性,使得 IT 系统能够快速适应满足不断变化的政务系统的建设要求。

  政务云以云计算为基础技术框架,以顶层设计为指导,支撑了各部门业务应用建设,提高了政务服务质量,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云技术充分挖掘了现有数据和设施,避免了新一轮重复建设,盘活了存量资产。

  云架构的各组件与政务系统的各模块完美适配,并成为核心。政务云为政府机构提供了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集成并实现政府组织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直接面向公众提供相关服务,政务系统与云架构完美适配,高效节约。政务云充分借鉴成功的商用模式,在SaaS层面为公众提供市民卡、电子监察等政府服务,在 Paa S 层实现身份认证管理、中间件等中间连接环节,在IaaS层布置基础服务和基础架构包括出具存储同步、管理和备份以及服务器、存储、虚拟化等布置。通过电子政务专网和电子政务外网可以向不同的服务对象开放相关服务。

  政务云内外网络兼容,并贯通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形成贯通的政府网络。政务云通过云架构模式将各级政府系统关联、信息共享,在政府不同部门内形成贯通的横向网络包括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层级的政务云,在不同层级政府部门间建立联系,形成由纵向网络,整个网络覆盖几乎全部的政务系统,强大的云计算能力盘活了各级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并通过公众信息网、政府网站等向外公示。同时,考虑到信息安全及隐私问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内网、外网间配置逻辑隔离以保障安全。

  政府大数据逐步开放的趋势对政府大数据应用奠定了基础。2009年,美国正式开放数据门户(Data.gov),由此全球政府开放数据的大幕拉开。此后众多国家实施了数据开放政策,加快了数据开放的步伐。2013年6月,八国峰会签署了《八国集团开放数据》,标志着开放政府数据成为全球趋势。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纲要对我国政府大数据的开放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在电子政务逐渐开始由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下,政府大数据的开放是电子政务大数据应用的前提,也是打造智慧政府生态圈的基础。

  在政府数据开放的背景下,政府大数据运营有望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过去政府的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和数据彼此分割,并没有实现互联互通。我们认为接下来电子政务领域的数据有望实现几个维度和领域的融合:(1)政府各下属机构之间的数据;(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数据;(3)政府部门和垂直行业之间的数据。

  政府大数据应用程度较低,未来创新与成长机会多。从目前政府大数据市场发展情况来看,数据涉及到的领域众多,其数据的标准化程度比较低。从市场成熟度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将逐渐向数据整合阶段发展,最终实现数据规划化应用。从市场集中度来看,中国的电子政务领域还比较分散,未来行业创新和成长的机会较多。

  美国电子政务起步较早,且国家高度重视政务云化,不断推出相关政策以充分支持政务云的发展。2010年12月,美国政府发布《改革联邦政府 IT 管理的25条实施计划》提出“云优先”策略,2011年2月发布《联邦政府云计算战略》明确提出将美国政府信息技术应用向云迁移,为了支撑政府云的发展,NIST 成立了五个工作组包括:云计算、安全、标准线路图、商业用例,发布了各项文件涉及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数据中心整合、信息安全、标准化等方面。国家级别的重视程度使得美国政务上云进程迅速。

  政务云获得了美国政府空前的组织力度。为推动政府云应用,云计算工作由首席信息官率领11个政府部门的首席信息官成立相关工作小组,结合各大高校企业以及英国、日本等地专家共同参与,为政府云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和各项保障,以全面推进云计算技术在政务系统的而应用,总体上,美国政府加大了组织力度,充分利用了本国技术、市场优势和全球资源。

  “云优先”策略的推出将云计算技术应用面扩展到空前广度。为解决预算超支、进度滞后等问题,首席信息官提出了《改革联邦政府 IT 管理的25条实施计划》并与总统管理委员会联合实施,改进IT预算模型并加强项目管理,全面实施“云优先”策略,政府规定只要评新的IT项目,各级政府部门默认使用基于云的解决方案。“云优先”策略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实行可行的商业云计算;第二部建立政府私有云;第三部在个别地方及州政府酌情使用政府区域云。

  美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云化”在 IT 支出的比重。结合实际情况并充分参考云计算在商业领域的成功应用案例,美国政府2011年发布《联邦政府云计算战略》,提出将联邦政府 800 亿美元的 IT 总支出中的200亿美元用于支持 IT 应用向云计算解决方案迁移,并且对政府部门提出明确的任务性要求。同时,美国政府向民众公开 IT 项目的投资管理等,并只对具有专业项目团队、使用模块化开发并在6个月内可以交付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各类制度体系的优化是美国政务云得以平稳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规范政府云的发展,美国整体在人才培养、安全管理、环境制度上都建立了完备的体系,为政务云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美国政府为政务云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政务云运用了新型信息技术,在当时还不具备完善的技术规范,美国政府从业界标准、规范流程等方面入手,制定了技术路线和顶层设计,讲究政务云的技术创新,规范了美国政务云的发展。

  不同国家电子政务水平存较大差距。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GDI)是《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评价排名各国电子政务水平的重要依据,包含在线服务指数(OSI)、通信基础设施指数(TII)和人力资本指数(HCI)三个细分维度,权重各占1/3。从2014年调查情况看,EGDI 为非常高(大于0.75)的国家达到25个,以0.8368的平均值领先全球(世界平均值0.4721)。其中,中国 EGDI 指数达到0.5450,排名从2012年78上升至70。

  根据《2014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非常高EGDI国家为25个(占比13%),高EGDI 国家为62个(占比32%),中等EGDI国家为74个(占比38%),低EGDI国家为32个(占比17%)。非常高EGDI国家中,欧洲占64%(16个国家),亚洲占20%(5个国家),美洲、大洋洲均分别占8%(各2个国家)。总的来说,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地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多渠道信息整合提升服务水平。根据2014年报告,193个联合国成员国均建设有政府网站,提供移动应用和移动门户/网站的国家数量分别由29增加至49、25增加至48,均呈现近一倍的数量增长。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智能设备普及,信息多渠道使得用户内容碎片化、分散化,阻碍信息流在不同渠道间的传播,不利于政府服务标准的提高。基于云计算、统一知识信息中心等技术手段的多渠道(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内容整合是保持体验一致性的有效解决方案。

  开放政府数据(OGD)构建数据生态。政府公开数据涉及教育、卫生、金融等多领域。根据 2014 年联合国调查,开放数据评分高于 66.6%的国家包括英国、美国、中国、巴西、智利等,86%为高收入或中高收入国家,欧洲国家最多(21 个),亚洲次之(15)。

  从数据发布格式来看,86个国家的开放数据能经电脑处理,56 个国家采用非专有数据形式发布,24个国家的开放数据提供编程开发接口,11个国家采用开放标准(如RDF、SPARQL)。当前开放政府数据领域的立法尚不完善,版权规定各不相同,政府各部门需要同社会机构加强协作,推动开放政府数据的产业化。

  除了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也对政务大数据表明了极大的兴趣,并出台了各项政策以支持本国政府云和政务大数据的发展应用。

  不同国家电子政务水平存较大差距。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GDI)是《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评中国政务云相比美国,起步较晚,进程较缓,但是整体上呈现稳步攀升的态势,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过程,经历了起步、推进、发展、高速发展四个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云计算是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具体体现,也是《十二五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奠定了政务云建设的基础。2011 年 12 月,国家工信部颁布《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将建设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2013 年 2 月 20日,工信部印发《基于云计算得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明确了政务云顶层平台设计的各项标准;

  2013 年,工信部主导开展 18 项政务云平台标准的制定,目前已有 59 个地方开展了政务云平台的试点工作,部分省市政务云平台已投入使用。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出目前中国政务云具体有五项转变:

  (1)为了加快政务“上云”的进程,国家在各项文件中都指出了云计算的战略意义。包括:《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政务法》(专家建议稿)等。

  (2)中国政府对政务大数据的关注度空前提高,政策频出。自 2012 年国务院正式明确提出大数据产业化的政策之后,各省市级政府纷纷出台各自的大数据行动计划,积极培育大数据,2015 年国家对大数据的关注进一步升级,逐月推出不同政策以营造良好的大数据发展环境并提出标准体系的建设。

  (1)政府部门与企业积极合作,逐步开放政务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政务云在海南等省市政府部门、药监局等部门和中国电信、互联网公司及传统 IT 企业不同程度的合作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不同程度的开发,并回馈政务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2)政务大数据取之于“云”,用之于民。政务云的开放使得有效数据激增,对政务大数据的挖掘也是各国政府部门积极挖掘的资源。新加坡、马德里政府对公共交通数据深入挖掘并应用于车辆管制、紧急救援等;美国政府利用枪联网大数据对案件未雨绸缪;中国公安联合互联网公司运用大数据查货售假案例。政府大数据取之于“云”,用之于民。有助于高效解决突发事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提高行政质量。

  电子政务市场放量增长。根据产业信息网数据,2014年国内电子政务市场规模达到1915亿元,2008-2014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17%,预计2015-2016年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云计算将满足电子政务系统发展的三个方向:在政府功能方面,从注重内部工作效率转向重视整体效能;在建设思路方面,由过去的各部门各自为政、数据不互通转向资源的跨部门共享,避免重复工作加快办事效率;在建设模式上,IT 设施由传统的分散建设转向地方统一的数据中心集约化建设,利用云架构实现资源的弹性扩展,在节能减耗的基础上实现统一管理、发挥整体效益。

  服务占比稳中有升。2008-2014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中服务规模从162.8亿元增长至540亿元,占总市场份额由22.0%上升至28.2%。2014年硬件、软件、网络设备的市场规模占比分别为 37.1%、19.6%、15.1%。传统软硬件购置仍是电子政务主流,但以服务为商业模式的云计算迎合了政务应用的加速推广和落地。

  政务云借云计算东风前景可期。2016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预计由2015年1750亿美元增长至2040亿美元,同比增速 16.5%。2012-2015 年国内公有云市场规模将由35 亿元人民币增至 102.5亿元,专有云(基础设施部署于内网供机构内部使用)将从2013年168.6亿元增长至2015年274.8亿元。国内公有云和专有云年均增速维持在 50%和 25%左右,高于全球水平。2014年国内专有云市场硬件、软件和服务分别占比 74.1%、14.8%、11.1%。2015年云计算产业链上下游总规模将达到3500亿。据估算,2018 年国内围绕电子政务云投资总规模将突破 3400亿元,市场潜力亟待挖掘。

  驱动力一:信息化建设成为政府投入重点。据《电子政务蓝皮书》,截至2014年初,中央各部委的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超过80%,省级政务部门业务应用覆盖率超过70%。我国政府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2014年达到572.2亿,同比增长7.5%。2015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指出数据中心建设应向云计算方向发展,实现整体部署、共建共用,到2017年政府自建数据中心数量减少 5%以上。2015 年国务院印发《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要求2017年6月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透明化、规则统一化。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等为代表的管理创新推动政府工作由传统有形向电子平台转变,形成对云计算的稳定需求。

  驱动力二:政务云是云计算时代数据中心建设的最佳模式。传统信息化建设下,各部门电子政务分散部署、独立运行,相对独立的数据中心带来重复建设爱游戏官网、非标准化等问题。据抽样,国内省级、副省级政务部门独立机房平均数量分别为50、17个,地市级、区(县)级分别为12、6个。相较于云计算平台,分散的数据中心存在下列问题:系统性能受制于自身性能最低的某个设备;互联网访问峰谷不均的特点造成大部分时间硬件闲置,缺乏弹性伸缩机制又使得瞬时高峰极易引发网络瘫痪;缺乏快速迁移特性,某一硬件故障对整体运行影响大。

  分散式管理使得运维水平参差不齐,网络安全成为政府网站严重问题。据 CNCERT统计,2014年我国境内政府网站被篡改数量达到1763个,占被篡改网站总比例为3.4%,较2013年2430 个减少27.4%;被植入后门政府网站达到1529个,占全部被植入后门网站3.8%。缺乏统一、高水平的安全运维服务使得传统电子政务建设面临极大的安全风险,升级上云成为信息安全的有效解决途径。

  根据全国政府网站基本信息数据库,截至2016年3月7日全国政府网站总数达到84101个。截至2015年11月84094个开设的政府网站中,66453个正常运行,其中国务院部门和地方网站数量分别达到2295和64158个,总体合格率达到90.8%,国务院部门网站媒体转载量相比2014年提高 15%。“互联网+政务服务”对政府网站的丰富度、时效及由此而来的网络承载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务云能够弹性支撑内容多媒体化所增加的计算、存储和网络需求,相比传统IT架构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驱动力三:解决“信息孤岛”成为G2G电子政务现实需求。传统电子政务各业务呈现并行状态,数据多为纵向流动,由于软硬件标准不一、数据接口兼容性差,多部门间数据横向较为困难。政务云模式统一集中配置软硬件资源,使得办公OA、行政审批、邮件/视频等业务构建于统一平台,在减少数据中心建设、降低财政支出的同时发挥整体效益,打通信息交换通道,实现各部门数据共享、协同办公。

  驱动力四: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 IT 技术加速政务云落地。以Open Stack、Oracle 为代表的虚拟化技术和分布式存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快速发展,使得云端应用在稳定性、安全性上逐步达到商用要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云计算结合,全面深化行业应用,拓宽使用场景。2014年我国信息经济总量达到16.2万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1.1%,占GDP比重从2002年10.3%增长至26.1%,对GDP贡献率为58.3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期美国、日本、英国分别为69.39%、42.21%、44.21%)。

  政务云产业链可分为云基础层、云服务层和云支承层。云基础层包括硬件设备供应商、软件供应商、网络运营商和终端服务商。硬件供应商为政务云提供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防火墙等硬件设施,软件供应商则提供虚拟化技术、操作系统、中间件等软件平台,网络运营商提供BGP带宽线路和CDN加速服务等接入服务,终端提供商提供定制终端以满足政部门对云端资源访问的特定需求。

  云服务层包括IaaS、PaaS和SaaS服务商,IaaS提供商通常从云基础层厂商获取软硬件和网络资源并通过解耦池化资源,依赖于IaaS基础服务,PaaS和SaaS逐步向终端应用形态靠近,为政府行业提供高可用、定制性强的网络软件服务。

  云支撑层包括系统集成、咨询运维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等功能,为云计算平台的运维、咨询推广和落地管理提供持续服务。

  云基础层部分,以硬件设备为例,知名服务器提供商包括以惠普、戴尔、IBM 为代表的国际厂商和联想、浪潮、华为等国内厂商,其中浪潮、华为等厂商已推出独立的云计算品牌。以中科曙光为代表的自主可控国产服务器提供商在技术架构、产品性能方面逐步赶超国际厂商,为政务云解决方案提供底层技术依托。

  政务云多采用混合云或私有云形式搭建,传统 IT 供应商率先受益。私有云客户更关注自身数据的安全和完整,在保证兼容性的前提下实现物理硬件向虚拟机过渡的平滑上云,可选择内部托管和第三方代管。混合云是公有云和私有云的结合,通常将面向公共的非关键业务迁至公有云,以 VPN 专线加密连接实现自建数据中心和公有云提供商资源的访问调取,是政务公开透明趋势之下政务云的理想实现形式。

  据CCID预测中国服务器市场销售额将由2014年427.4亿增长至2018年871亿,复合增长率达到16.5%。大量传统服务器厂商向云计算转型,凭借多年积累的销售渠道和业务经验布局综合解决方案市场,在政务云领域拥有较高的品牌认可度。国产厂商受益于自主可控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和政府采购计划国产份额不断提高,在服务器市场出货量不断增加。全球服务器市场联想、华为、浪潮 2015 年第三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183.2%、43.6%、9%。

  网络运营商依靠自身在数据中心、带宽线路层面的先发优势,分别推出天翼云、沃云、移动云等云计算品牌,凭借主营业务的市场影响力切入政务云市场,为电子政务云化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中国电信拥有超过330个数据中心,市场份额超过50%。云数据中心占全球数据中心流量的比例预测由2014年61%上升至2019年83%,复合增长率达到33%。未来几年国内数据中心在保持50%发展增速的同时,将逐步向分布式、绿色低功耗云计算平台升级,传统数据中心将被淘汰。

  云服务层部分,非传统 IT厂商转型而来的云提供商通过行业生态布局,推出虚拟私有云(VPC)服务,建立起整套面向多行业的IaaS、PaaS和SaaS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满足公有、私有、混合等多种形态。互联网属性使得其相较传统 IT 厂商具有较高性价比,缺乏线下渠道铺设使得大型客户比例偏低,客户群多为中小企业。

  云提供商通常引入第三方SaaS服务以增强云服务可用性和安全性。以华为云为例,华为企业云通过开设应用超市和开放API、SDK引入 SaaS层第三方安全产品(包括虚拟机安全加固、虚拟化防病毒、安全监控和安全防护等)为客户提供灵活按需定制的安全服务,合作伙伴包括听云、安全宝、百度云扫描、安全狗等。由于SaaS层是云计算发展最成熟、种类最丰富的平台,大量第三方 SaaS服务商将受益于政务云的加速推进。

  电子政务领域,常见的云平台建设模式包括BOT、DBFO和BOO等。BOO(建设-拥有-经营)中,社会企业拥有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政府需要购买的是服务而非最终产品,适用于覆盖面广泛的政民互动系统;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中,社会企业在租赁期内通过经营收费逐步收回成本,合同结束后基础设施所有权归政府所有,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项目适用于BOT模式;DBFO(设计-建造-投资-经营)和BOT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租用的主体是政府本身,非经营性项目适合于此类模式。

  传统 IT 软硬件厂商包括浪潮软件、华为、联想、中科曙光、太极股份、榕基软件、南威软件、神州数码、东软等。传统 IT 厂商通常拥有较为完整的软硬件产业链和强大的综合集成能力,在服务器、存储等行业影响深远,在政务云基础层有不可替代的产品研发生产优势。

  云计算推动传统 IT 厂商业务综合化。传统 IT 产业链的上下游主体包括芯片商、硬件厂商、代理商、集成商/软件开发商等。云计算“服务”理念将链条缩短,云服务商向上游厂商定制产品,客户直接面对云服务商打包的整体解决方案。凭借自有的软硬件研发资源,传统 IT 厂商在向云计算转型中角色更加多元化,收购云计算厂商、整合产业链的动作也愈发频繁(如 Oracle收购Ravello Systems、IBM 收购 Softlayer 等)。

  以浪潮为例,2015年7月,浪潮集团正式发布浪潮云战略,浪潮云成为独立子品牌。作为浪潮集团下属独立子公司,浪潮云服务在全国拥有16个云计算中心,与多个省市地区、国家部委建立云服务合作关系,在中国政务云市场占有率第一。浪潮产品服务分为计算和网络、存储和容灾、IDC、应用和安全等五个方面,覆盖 IaaS、PaaS、SaaS 多层云服务,主要客户为区域政府、行业部委及大型企业。

  浪潮在政府政务和行业部委领域积累的客户案例包括北京海淀政务云、济南市政务云、海南省政务云、卫计委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国家食药监总局云服务建设项目等,为近60个地市、15个部委提供云计算服务。公司云主机和在线应用(舆情服务)通过了可信云认证,在数据存储可靠性、安全性、业务可用性(云主机达到99.95%)等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准。

  中科曙光在成都、包头、无锡、南京等地建立云计算中心,以数据中心基础设施CloudBase、操作系统CloudView、云存储ParaStor、安全管理CloudFirm等核心服务为架构支持,推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云、智慧交通云、面向园区的云计算平台、物流云、电子政务云等云计算解决方案,应用于大连社保中心、宝鸡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平台、电子政务云集成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场景。

  根据中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公布的2015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100排行榜,曙光以34套系统连续7年蝉联第一,2011-2015年曙光总计138套系统入榜,占总量40%位列第一。凭借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突出优势,曙光为包括上海超算、北京市计算中心、国家超算深圳中心等国内多个计算中心提供作业系统调度、网络子系统、监控管理、计算子系统等解决方案。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与中科院、曙光共同研发的曙光6000“星云”实测运算速度1271万亿次/秒,是全球第三台实测性能超千万亿次的HPC,基于曙光计算资源,深圳超算政务云凭借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项目的背景和公信力,以行政审批系统、OA协同办公平台、网上办事大厅为三大核心业务模块,为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政务云、大鹏新区政务云、深圳市民居住证管理系统等提供云计算平台。

  2015年7月华为正式发布企业云服务,推出面向政务、园区、媒资、金融、生物科学等垂直行业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旗下云主机、对象存储、企业移动管理和云桌面已通过可信云认证,典型客户包括克拉玛依政务云、襄阳政务云、玉溪教育云等。华为政务云通过将政务云平台划分为可信区和DMZ区(隔离区),按业务场景提供相适应的IaaS层资源,并以统一的政务网出口连接委办局和互联网,做到信息安全可控。

  截至2015年底,华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城市投入建设,与1100多家厂商建立智慧城市合作,拥有800多家服务/集成合作伙伴和4300多家渠道商,基于应用交付、第三方系统集成、数据统一分析、系统资源共享等核心功能,实现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互通,为数字政务、数字民生、数字产业等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互联网云计算厂商主要包括阿里、腾讯、百度等,主攻公有云市场。作为云计算概念推动和服务推广的先行者,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厂商对互联网盈利模式的理解更为深刻,在服务消费级市场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用户和2C运维经验。在云计算生态圈中,相较于传统软硬件厂商和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厂商在硬件研发、网络基础资源方面实力较欠缺,大型客户需要较长时间的积表累。

  阿里云在公有云方面起步较早,市场影响力大。2015年7月阿里云正式推出VPC服务,支持在公有云环境隔离专有网络,并通过VPN/专线与客户自有数据中心连接构成混合云,海淀政务云、云上贵州等政务云客户已率先接入该服务。阿里云已在杭州、青岛、北京、深圳、香港、硅谷等地建有6个数据中心,云主机、对象存储、数据库、云分发、全局负载均衡等服务已通过可信云认证,其中云主机业务可用性达到99.95%,并被互联网周刊评选为中国电子政务云提供商第一名。

  阿里云政务云解决方案分为公有云和专有云两种。基于阿里云自主知识产权的飞天平台,专有云除了拥有公有云弹性扩展的特点,还能将阿里云平台部署于客户机房,在物理层面实现安全隔离。阿里云具备完整的规划方案设计和运维支撑能力,可根据业务需求定制ERMS企业级云资源管理系统,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企业特性。

  百度开放云推出政企混合云解决方案,能够满足公私混合环境下数据、镜像、应用的安全交互,并可定制专署计算存储资源池,满足已有IT建设客户的云计算需求。百度将上下游智能硬件产品融入政务云生态圈。2014年7月,北京市政府和百度宣布联合共建“北京健康云”科技民生项目,整合智能医疗设备与远程医疗服务商,结合百度大数据和云计算,提供定制化健康服务。

  腾讯云于2015年6月推出“云+计划”,联合H3C、北明软件、Infosys等厂商为“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民生”和“互联网+产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腾讯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如政府窗口类服务将深度绑定微信、QQ两大活跃平台。根据《“互联网+”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截至2014年政务微信号超过4万个,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公安、医疗、党政在账号数量和活跃度上领先,平均每个公共号关注用户超过3.6万。

  得益于起步早、投资多,阿里云在国内云计算厂商中居于领先地位,2015年四季度阿里云营收达到8.19亿元,相比上年同期3.62亿同比增长126%。根据Gartner数据,2014上半年阿里云在国内IaaS市场占比22.8%位居第一。电商平台的高并发访问和峰爱游戏平台谷落差为阿里云提供了技术和硬件资源,企业级生态的欠缺是互联网厂商共同面对的问题。

  QQ和微信的月活跃账户均超过6亿,高活跃度的社交App使得腾讯云拥有电信级别的容灾和负载能力,同时也为政务民生服务提供平台入口和海量大数据,辅助政务决策。截至2015年9月,腾讯云“云+计划”已为广州、深圳、上海等20多个省市政府提供政务云服务。

  百度开放云平台为政务云客户提供第三方应用和大数据增值服务。基础服务层面,百度开放云基于运营多年的百度私有云架构,支撑超过20款用户数过亿产品,建有数十个IDC;大数据分析层面,拥有全球最大Hadoop/Spark集群和PB级大数据分析平台;机器学习层面,2013年百度建立深度学习研究院,拥有世界最大的深度神经网络,在语音、图像、文本识别等领域保持领先。

  电信运营商云计算品牌包括中国电信“天翼云”、中国联通“沃云”、中国移动“移动云”。电信运营商掌握数据中心、网络带宽等云计算基础资源,通过传统IDC业务积累大量政企客户,形成了完整的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体系,在服务可靠性、品牌认知度方面具有优势。在语音业务不断萎缩、网络接入价格下降的背景下,推出云计算业务有助于避免自身“管道化”,但云计算不构成电信运营商核心业务,集团资源支持因而有所欠缺;云计算研发实力与传统IT厂商和互联网企业存在差距,产品线不够丰富。

  作为实现数据传输的网络服务商,电信运营商是产业链中连接各方参与者的关键纽带,多年的平台资源积累和深厚的背景优势使得其在角色定位上也更为多样。

  中国电信于2014年获得“可信云2013-2014年度政务云服务奖”,于2015年提出“8+2+X超级混合云”数据中心布局,将全国划分为8大区域、贵州和内蒙2大核心节点及300多个城市边缘节点,依托混合组网打通用户机房、私有云和天翼云,提供运营商级保障,在网络机房、服务体系方面占有先天优势。天翼云主机、对象存储、块存储等服务通过可信云认证,应用于浙江省政务服务网、珠海网上办事大厅等政务场景。

  基于运营商固有带宽、硬件优势,电信运营商角色定位通常下沉,偏向云计算基础设施。天翼云通过与阿里云建立合作,以BOO模式建设政务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顶层设计和管理指导,按年租用采购服务,中国电信与阿里云负责详细设计与建设运营。

  除BOO模式外,中国电信还通过BOT模式参与到H3C等厂商的政务云建设。舟山市政务云建设项目中,中国电信负责成立专门运营机构总包运维服务,H3C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并协助电信的运维工作,舟山市政府分期支付服务费用,5年期满后收回资产。

  中国移动于2007年启动“大云”研发,为移动电子政务云提供技术支撑,是国内最早启动的云计算研发项目之一,政务云产品已应用于四川省级政务云、河南省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清远市电子政务云等解决方案。中国联通建有国内最大云资源池的公有平台,2015年3月,中国联通推出沃云?政务云等6大行业解决方案,已成功应用于住建部住房信息云平台、海事局云平台、四川省政府信访云平台等场景,沃云基于KVM+OpenStack开源架构,在开放能力、安全性、统一资源调度、混合云部署等方面具有优势。

  中国电信依靠覆盖全国的光纤宽带网络,拥有云计算网络资源的先天优势。中国移动“大云”云计算平台起步早,截至2013年云计算实验室节点数超过1300个,依托海量移动客户建立了面向政企客户的完整服务团队。中国联通规划建设了十大云数据中心和300多个省级数据中心。根据易观智库,2015年中国IaaS市场,电信天翼云在现有资源优势方面与腾讯、阿里云相似,但在发展潜力方面与后两家企业存在较大差距。电信运营商与其他云服务商合作提供的IaaS服务往往与自有IaaS解决方案存在利益冲突,对于云计算“国家队”而言,找准市场定位是当务之急,电信运营商需要为现有网络资源寻求清晰的变现模式。

  目前政府大数据产业链已经逐步清晰。从整个大数据产业链角度来讲,我国在前端的数据采集、预处理以及在后端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方面的实力较为薄弱。而在电子政务领域,基础数据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只要打通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信息和数据通道,数据的获取相对较为容易。数据分析方面,基于客户行为的分析模型基本建立,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提升也会使得对用户画像的刻画更加精准。在大数据的应用方面,电子政务主要集中在支持政务科学决策、助力产业经济发展以及提供市民个性服务等方面。

  智慧城市进入大数据运营阶段。智慧城市大数据运营时代的到来有其发展的必然性。(1)在智慧城市的底层架构布局的是多样化的智能终端设备,设备采集、积累的数据为智慧城市的大数据运营提供了基础和支持。(2)智慧城市中更加强调交互和万物互联(物联网),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的数据实时进行交互。

  根据IDC数据,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IT投资总规模达到807.9亿元,2018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347.9亿元,未来四年的年均复合增速为13.7%;在中国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市场,2014年的市场规模为22.4亿元,未来三年的年复合增速将高达95.0%,2017年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7亿元。

  交通、安防、医疗引领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在智慧城市的各细分领域中,目前大数据应用渗透率比较高、市场规模比较大的主要集中交通、安防、医疗等民生领域。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15年,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慧医疗三个领域中大数据应用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6亿元、13.8亿元、10.1亿元,2013年至2015年的年均复合增速有望达到120%、110%、111%。

  随着我国大数据产业的飞速发展,聚集发展效应开始显现,先后出现了京津冀区域、中西部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四个集聚发展。北京依托中关村在信息产业的领先优势,快速集聚和培养了一批大数据企业,继而迅速将集聚势能扩散到津冀地区,形成京津冀大数据走廊格局。长三角地区城市将大数据与当地智慧城市、云计算发展紧密结合,使大数据既有支撑又有的放矢,吸引了大批大数据企业,其中作为全国首个政府数据服务网站,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政府数据资源的开放内容现已基本覆盖各部门主要业务范围,涵盖11个重点领域,累计开放数据资源共470项。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管理和应用发展等方面率先垂范,对企业扶持力度大,集聚效应明显。大数据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意愿强烈,各集聚区间的合作步伐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初见成效。

  “云上贵州”平台的推出使贵州成为数据大省。2014年初贵州提出大数据元年,2015年8月贵州成为唯一一个出现在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的省份。贵州在大数据业务发展的两年内,出台了多项第一个大数据政策,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政府云计算平台“云上贵州”,在顶层设计上全国领先。

  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与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优越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国务院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批复》等推动贵州高新技术的发展,当地政府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推出相关政策培育大数据产业;在环境上,贵州气候宜人,数据中心换风降温,节约用电;能源丰富,降低企业成本;地质稳定,数据备份安全可靠。被工信部组织研究评估为中国南方最适合建设大型绿色数据中心的地区。

  2014年全国首个省级政府云计算平台“云上贵州”上线,各级政府数据共享,实现统筹管理,提升了治理能力。

  “云上贵州”的建设为贵州政务带来了极大方便,成果显著:2014年五一,贵州“智能交通云”使得公安交警等各部门联合执勤,出警效率提升1.5倍;2015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在贵州部署了“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面向全国提供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服务;2015年“云上贵州”系统平台覆盖了20个省级部门的200个应用系统和数据,日访问量达2亿次,峰值达10亿。

  建立交易所挖掘“云上贵州”大数据价值:2014年4月在贵阳成立大数据交易所,用来挖掘“云上贵州”的大数据,产生价值。首批数据交易卖方为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买方为京东云平台、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贵州已经吸引了200多个大数据信息产业项目,签约投资额超2400亿,阿里巴巴、惠普等实力企业入驻,科研机构加盟。交易所因其创新模式获得空前,成功具备以下几大创新点:选择第三方对大数据进行清洗处理,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场所,交易数据设计政府、医疗等各个方面。同时,提供大数据清洗建模分析服务、大数据定向采购服务、大数据平台技术开发等增值服务。

  为了进一步优化大数据交易所的服务,当地政府积极完善制度,包括立法保障信息安全和隐私,考虑第三方认证等柔性机制。具体措施为:2016年1月15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是中国首部大数据地方法规,填补了大数据行业的法律空白。贵州政府积极出台政策保持大数据产业优势,未来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广义的电子政务是指面向社会公众的全面信息化服务,涉及民生公共事业、药品监督、气象分析、交通云平台等政务子领域。传统IT厂商、互联网厂商、电信运营商相继推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构建连通城市服务的云计算平台。以中科曙光城市云为例,SaaS层电子政务和物联网、公共事业。中小企业模块紧密相连,终端层政府行业应用的展现形式包括智能交通、医疗交通、社会保险等。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行业将因此受益。

  智慧交通是政务云的典型落地应用,构成整个智慧城市的连接节点。2014年全球智能交通市场规模达到2895亿美元,2010-2014复合增长率达到4.7%。中国智能交通市场在2014年为476亿元,预期2017年达到898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为24%。政策红利助推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多项国家政策的出台促使智能交通成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

  2014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46.3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1.19万公里,同比增长7.18%,位居全球第一。国内民用汽车保有量在2014年达到1.54亿辆,同比增长12%,其中私家车数量达到1.26亿,同比增长19.71%,同年11月全国驾驶人达到3亿,每增长1亿所用的时间分别为54年、7年、4年。日趋复杂的交通监控、收费、通信业务需要完整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以提升协调管理能力。

  智能交通系统可被划分为先进交通信息系统、先进交通管理系统、先进车辆控制系统、先进公共交通系统、商用车辆运行管理系统。就技术框架而言,可划分为感知数据源、整合集成平台、分析管理应用等层次。政务云数据互通的特性要求感知数据源“云化”,地图环境、监控摄像等多媒体信息将形成对分布式云存储的市场需求,整合集成与分析优化应用层将形成对计算资源的需求。

  (3)智能公交系统,实现城市公交到站跟踪和线)综合信息平台,对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对市民提供出行规划等服务等。

  (2)停车场ETC,支持自动识别车牌;3)多车道自由流(MLFF),车辆可自由通行,无需减速。2015年9月,我国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实现从省内联网向全国联网的转变,除海南、西藏外全国所有省份实现ETC联网。高速公路信息全国联网,为交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此外ETC联网估计每年可节约燃油6500万升、能源4.3亿元、污染治理费用1.5亿元。

  基于全国交通运输产生的收费资金(油费、路桥费)和大数据,ETC进入物流金融领域,ETC卡将成为运输企业获取增值税发票的途径,个人、企业信用卡和金融预付卡等金融产品也相继推出。2013年我国ETC市场规模达到7.37亿元,预期2017年将达到24.12亿,年增长速度30%以上。

  传统交通管理系统“烟囱式”建设,无法实现根据业务需求动态分配资源,相互独立的数据中心建设周期长、横向数据交换特性偏弱,资源利用率不高。交通云服务通过引入虚拟化技术,池化计算、存储、网络资源,构建完整的IaaS、PaaS、SaaS层服务,能够动态满足交通行业的业务需求,并具有良好的弹性扩展能力以适应未来交通数据和应用的不断扩张。混合云是理想的交通云实现形式,对安全性敏感的政府内部应用运行于私有云之上,诸如路况信息、实时公交等便民服务可置于公有云之上。

  厦门交通云、“云上贵州”智能交通云、天津智慧交通等智慧交通云平台通过整合公路、港口、车辆、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城市公交调度、海事管理等实时业务数据和传感器、GPS、视频监控等动态感知数据,对接铁路民航、公安、气象等外部信息,面向政府、企业、公众和个人提供道路疏导、智能公交调度、停车管理及诱导、GPS导航等应用。城市交通云实现政府部门间数据的横向流动,为公众提供综合出行参考,并带动相关物联网智能设备制造商、云平台和云应用商的发展。

  交通领域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行的监控数据、高速公路的流量数据、城市公交、客运的车辆定位数据、气象监测数据以及相关的交通服务和应用数据等,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可以达到PB级别,其增长速度也呈现指数级增长,呈现出数据量大、时效性要求高、冗余数据多的特征。

  目前对于智能交通主要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包括城市交通信息数据系统、城市交通综合监测和预警系统、城市交通碳排放实时监测系统、公交都市管理系统等。城市交通信息数据系统主要是整个交通信息的汇集、处理和交换中心,起到信息枢纽作用;城市交通综合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对路况进行实时监测;城市交通碳排放实时监测系统为治理汽车尾气排放提供数据支持;公交都市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客流、公交车道和公交安全进行监测;公共出行信息系统是交通管理部门向公共进行公共交通信息发布的平台。

  智能交通大数据应用的市场规模。智能交通大数据应用市场在未来几年将迎来大规模应用阶段。根据CCID数据,2014年中国智能交通大数据应用的市场规模达到8.19亿元,同比增长132%,2017年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1.7亿元,未来三年该市场的年复合增速高达153%,有望成为智能城市个细分领域中大数据应用渗透率和市场规模最高的一个细分领域。

  2014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达到266.5亿元,同比增长29.2%。据IDC估计,2019年中国医疗行业IT支出将达到425.3亿元,2015-2019年复合增长率为13.8%。智慧医疗突破原有医院——病患层面,将带动泛健康产业的全面发展。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过8万亿元,建立优质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智慧医疗以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人口信息数据库为核心,以政企共建、市场运作为典型运营模式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医疗云平台,提供公共卫生、疫情监测、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等医疗应用。

  (1)国内卫生支出规模增长可期。2014年我国卫生总支出达到35312.4亿元,同比增长11.5%,占GDP比重由1978年3.02%上升至5.55%。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卫生支出比重仍偏低:2012年我国这一比率为5.41%,美国、日本、德国分别为17%、10.3%、11.3%。卫生部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将占GDP6.5%-7%。医疗卫生支出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占GDP比重持续上升,形成医疗信息化的基础推动力。

  (2)分级诊疗、区域医疗要求去中心化,连结互通成为现实需求。当前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向医院临床信息系统(HCIS)和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系统(GMIS)过渡,从以医院为中心转向以病人病情为核心。分级诊疗、医师多点执业、医药分离等医疗改革的推进,使得医疗行业呈现医院去中心化、医生去中心化、药品去中心化的特点,“互联网+”加速了原有医患关系的松绑,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医疗模式使得临床数据互通、机构间协作成为现实需求,传统医疗成果将导入智慧医疗云平台多方共享。

  云医院由IT企业、政府、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主体参与,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平台提供在线视频问诊、健康数据监测和在线O环节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诊疗,并联合实体药店实现线上处方流转配送,有效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国内首家云医院“宁波云医院”由宁波市卫计委和东软熙康联合建设,于2015年3月正式投入运营,并于2015年7月开放线下服务中心宁波熙康云医院,以混合所有制为形式、为多点执业医生提供诊疗场所,提供疾病诊疗、健康体检、医疗人才培训等服务。阿里健康则通过向医疗机构免费提供云HIS系统,将电子处方导入患者的阿里健康账号实现处方流转和医药电商B2C+O2O服务,以期实现医疗服务线上全流程管理。

  云医院模式激活IT厂商布局多年的移动医疗市场。移动医疗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医疗数据来源和技术平台,连接病患、医院、医药等市场参与者,提供在线咨询、远程医疗等服务。现阶段云医院由IT厂商主导,相关App开发经验丰富,可提供远程预约问诊、健康指导顾问、终身健康档案等功能。2014年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30.1亿元,同比增长52%,预计2017年将增长至200.9亿元。受益于云医院推广、移动互联网普及、老龄化问题凸显等因素,移动医疗将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慢病管理与健康管理前景广阔,云医院切中目标人群需求。目前我国的医疗理念大多还停留在疾病管理阶段,最不健康的1%人群使用了30%的医疗费用,中间患慢性病的19%人口使用了40%的医疗卫生费用,而最健康的70%人口仅使用了10%的医疗卫生费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健康管理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应地医疗信息化也逐渐从疾病管理前推至个人生活健康管理阶段。

  云医院将线上健康咨询和线下医疗问诊相结合,为慢病复诊、健康管理需求提供了轻量化的平台入口。2015年12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正式推出智慧医疗平台“徐汇云医院”,患者年龄段集中于40-60岁之间,以复诊为主,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问诊量较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健康管理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美国有超过70%的人享有健康管理服务,我国这个比例不足0.1%。根据ChinaVenture预测,中国的专业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在2015年将突破千亿,并在未来十年间呈加速发展态势,年增长率保持在13%-51%,在2023年将有望达到接近万亿的市场规模。

  大数据产业化是智慧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医疗数据包括活动和成本数据、制药科研数据、临床数据、病人行为情绪数据等,主要来源于就医临床诊断、社区卫生服务、电子健康档案和便携式医疗软硬件等。当前医疗大数据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集中度不高,据统计2014年中国大数据行业投资中,医疗行业占9%,小于金融(16%)、通信(15.6%)、零售(13.9%)、政府(12.7%)。智慧医疗连接市场参与者,医院、医疗保险、医药等单位将因此受益,基于分布式平台的医疗影像、医疗记录、基因数据等将为医疗活动提供更加精准、迅速、个性化的决策依据。

  商业医疗保险引入,医疗大数据成为业务开展基础。2013年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为1121亿,占商业保险收入比重6.52%,而新加坡2011年这个比例已达23%,美国更是占40%以上。而从商业健康险赔付支出占总卫生费用比例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悬殊,2011年我国健康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仅为1.47%,而即使同为社保医疗占主导的德国在2005年这个比例已达9%,美国更是超过30%。

  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与政府医保相比,优势在于拥有成熟的风险管控技术和更为强烈的管控动机,因此很多国家都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是“共保联合模式”将商业健康保险引入基本医保领域。国务院于2014年8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有机衔接,商业医疗保险引入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势在必行。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健康险险种集中在重大疾病,长期护理、失能收入险等在我国均未开办,而这些险种的开展都需要个人健康数据基础上医疗信息化分析的支持,相关业务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安防市场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细分领域,近年来我国安防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从2010年的2270亿产值增长到2013年的3883亿,占GDP的比重也从0.57%增长到2013年的0.65%。而根据《中国安防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预计爱游戏平台总产值更将超过5000亿元。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安稳的环境;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民众本身的安全需求也在不断增强。

  (1)物联网技术使得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具备了数据采集能力,通信网络保证了信息资源的传输和整合;云计算平台又为数据挖掘提供了足够的计算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清监控、信息资源实时共享、高层级大联网等逐渐得以实施,也使得平安城市由原先简单的人力“事后复盘”逐渐转变为智能分析下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响应,变被动监控为主动管理。不过相应地,这也大大提高了行业技术门槛。

  (2)政策加码指明平安城市方向。从政策导向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了平安城市的方向,平安城市已上升到了平安中国的战略高度;安防监控将与社会运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此外,“十二五”期间政府“平安城市”等重大公共项目不断加大力度,平安城市政策逐步向西部推进,二三线市场的投资强度正不断加大。

  高清化趋势下的视频大数据智能分析需求:如前述所言,传统的监控是割裂的系统,其数据是分散的在各个点单独存储,所以以前的监控软件只是一种存储和转发的机制。而随着数据开放背景下,各平台资源整合后数据正逐步变得集中,加上高清化摄像头的普及,使得数据量大大增加。如以720P为例,仅一个摄像头正常监控一小时所需容量最多压缩到3GB,一个月就需要2.1TB左右;对城市来说,仅交通监控每天就会产生0.3至6.7PB的视频数据。面对如此大的数据量,传统的存储—传输—计算的模式变得非常笨重,如不进行智能分析,将是非常低效的。

  而一旦构建了拥有足够强大计算能力的计算云软硬件平台,就可以对海量视频监控信息进行智能视频分析处理,如对视频中的人和进行可靠检测,仅保留包含目标信息的视频帧,剔除无用视频帧,从而把一段长时间的视频流浓缩为一个很短的片段。

  此外,云模式下平安城市的好处还在于,一方面云存储确保了数据安全,不会因为本地硬盘问题而丢失,另一方面云计算下将摄像监控和其他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如将摄像设备中有关车流的数据和空气质量传感器中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调整信号灯的时间,优化车辆在路口的等待时间,从而减少废气排放和污染),大大提高了摄像监控带来的价值,且几乎没有成本的增加。、高层级大联网等平安城市的建设前提和目标逐渐成为可能。

  根据以上我们对政务云和政府大数据的分析,第一,从政务云建设资源优势、从IaaS到SaaS一整套云解决方案提供能力以及云落地能力角度来讲,我们建议关注具有“IT基础资源+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经验”叠加的公司,包括:太极股份、浪潮软件、中科曙光、华宇软件。第二,从目前政府大数据的获取渠道和应用领域来看,我们建议关注在这方面具备优势的美亚柏科、飞利信。第三,从政务云和政府大数据在细分领域的落地情况来看,我们建议关注在交通、医疗和安防领域分别有项目落地的千方科技、东软集团和东方网力。

  中科曙光是国内领先的综合信息系统服务商,目前公司主营业务包括高性能计算机、通用服务器、存储以及相应软件开发等。公司依靠其在基础IT产品的产品和技术优势逐渐开始拓展政务云和政府大数据市场。公司在政务云和政府大数据领域的布局包括“百城”计划以及“数据中国”战略。

  公司逐步推进“百城”计划,在全国各大城市陆续布局公司的城市云计算中心,通过城市云来打破传统政务数据的存在的信息孤岛,实现政务信息数据的融合共享。

  城市云的全国性布局,打造国内领先政务云厂商。目前公司已经在全国十几个城市建立了城市云计算机中心和大数据平台,来支撑当地电子政务的升级。公司的城市云建设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城市云1.0阶段:主要是实现城市信息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实现整个物理的一个集中。

  (2)城市云2.0阶段:数据的(横向)打通,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信息跨委办局流动,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开发利用高质量数;(3)城市云3.0阶段:城市大数据平台,此时用的数据就不是交换数据,而是政府建立一个权威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是已经经过清洗比对,经过日程不停的校验、更新;

  (4)城市云4.0阶段:数据应用阶段,利用丰富的数据库实现更多的增值服务。

  我们认为公司政务云和政府大数据领域具有的优势包括:(1)基础IT硬件资源的支持,公司在服务器和存储领域具有丰富的技术和产品积累,公司政务云底层架构搭建提供有力支持。(2)城市云的全国布局,目前公司的城市云已经在全国十几个城市落地和建设。(3)与VMware的合作,公司将借助VMware在虚拟化领域的领先优势,开发具有安全、可信、可靠的商用化虚拟化平台。(4)强大的高性能计算能力。公司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技术领先,目前正在研发高性能计算机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风险提示:城市云建设情况低于预期的风险,与VMware的合作低于预期的风险。

  太极股份是中国领先的IT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传统业务围绕电子政务、交通、能源等领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并不断向云计算领域拓展。通过并购宝德科技和量子伟业,公司能够提供从云基础设施IaaS到云平台应用SaaS的综合能力,借助公司在电子政务和传统行业积累的行业经验,有望逐步发展为国内政务云领先企业。

  (1)政务云业务基础坚实。太极在党政业务领域深耕多年,提供综合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公司在四年以前成立云事业部,逐步加大向云交付方式的转移。

  (2)并购报宝德科技完善政务云产业链。公司原有的云业务主要集中在PaaS和SaaS层,并购宝德科技后,能够补齐和强化公司在云基础设施PaaS的实力。

  (3)政务云项目不断落地。早在2013年,太极搭建了海南政务云数据中心平台。2015年,太极中标北京市政务云建设项目。同时,公司与IBM合作共同对贵州智慧旅游进行创新研究,并携手阿里解决天津公共交通。

  风险提示:政务云推进情况低于预期的风险,整合宝德低于预期的风险,系统性风险。

  作为国内领先的智慧政府方案和服务供应商,公司已经覆盖了山东、江西、广东、河北等28个省,省域覆盖率90%。形成政务服务、教育、警务云、工商、民政、食药监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在区域电子政务的政务便民服务业务当中占有较高的份额。公司提供的政府服务包括并联审批、网上办事、权利清单等,并对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促进各部门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数据共享。目前,公司已经利用新技术研发了浪潮开放数据平台和浪潮PaaS平台,主要为政府和大型行业的信息化整合提供大数据平台支撑。

  (1)云服务基础IT架构产品的提供。浪潮软件是浪潮集团的子公司,可以获得丰富、性价比更高的基础IT产品,支撑整个政务云架构的搭建。

  (2)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经验丰富。浪潮软件在政府(覆盖28个省,涉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公安、检察院、民政、教育、食药监、工商、卫生、农业、国土、安监、水利等行业解决方案方面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产品线和解决方案案例。

  (3)政务云平台运营能力。公司在传统行业解决方案中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同时,新募投项目将采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采用“平台+应用”的模式,功能和应用更加强大和丰富。后续有望在此基础上开发更多的平台增值服务。

  华宇软件是国内领先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深耕法检业务多年,在该领域已经处于绝对龙头地位。在此基础上,公司积极拓展食品安全和自主可控领域。同时,公司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对原有业务进行服务升级,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公司业绩有望保持40%左右的增长。业绩的稳定增长主要源自于:

  第一,法检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从行业角度来看,该业务的快速增长主要受益于“依法治国”和司法公开等相关政策的推动。从公司层面来看,我们判断,增速主要来自于核心审批业务系统、数字法庭相关的音视频解决方案以及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等产品。

  第二,食品安全业务增速明显。华宇金信拥有200多专业团队。其搭建的食品安全平台包括面向政府的监管平台、面向企业的食品追溯平台以及面向个人的食品安全云服务平台。

  (1)大数据的行业应用不断拓展,2015年公司的法检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取得重大突破,中标最高人民法院、湖北高院、山东高院等多个项目。同时,在食安和工商行业也在取得了拓展。

  (2)BI业务在重点行业的继续发力。亿信华辰在税务、金融等传统优势领域陆续中标新项目,并且在卫生、能源等领域增速也较快。第四,云业务转型。有望对公司未来的商业模式进行重塑,为未来平台流量变现以及数据运营奠定基础。

  电子数据取证国内领先。美亚柏科是专业的电子数据取证和网络空间安全服务商,建立起以四大产品(电子数据取证、视频分析及专项执法装备、大搜索、大数据信息化)和四大服务(存证云+、搜索云+、数据服务、信息安全服务)为核心的业务体系,具备雄厚的研发实力和强大的市场推广能力。2015年公司营业收入7.62亿元,同比增长26.4%,归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2亿元,同比增加15.0%。

  多行业布局卓有成效。公司基于部门的传统优势,逐步向公安新警种、检察、税务和工商等行业拓展,并积极开拓个人与企业市场。依托投资创业平台公司全面布局网络空间安全市场,为网络秩序维护提供围绕事前防范、事中审计、事后取证的全流程服务。公司着力加强信息采集的前后端联动,以多场景、强时效增强产品竞争力,实现前端采集设备和后端分析服务的协同并进。

  “小产品,大服务”助力公司转型。依托厦门超算中心的存储计算能力,公司服务平台发展形势良好,加速服务化转型:1)存证云已形成若干行业应用,联合中证司法鉴定中心提供取证全程服务;2)搜索云支撑舆情监测,利用存证云协同效应为数字知识产权提供初步确权、存证出证的一站式服务;3)大数据处理能力已达PB级,涵盖公安大数据、政务大数据、征信大数据三大方向;4)以服云、安胜为代表进军信息安全领域,实现产业链自然延伸。

  飞利信的主要业务包括四大部分:智能会议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建筑智能化工程和信息系统集成、IT产品销售和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公司一直专注于智能会议系统领域的开发和研究,为各级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智能化和信息化会议服务,积累了广大的客户资源和相关的经验,藉此公司业务延伸至电子政务及其他领域。公司是人社部信息中心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领域重要的合作商,并且承担了各省以及审计署、发改委、保监会和新华社等百多家单位的人事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2015年公司完成了电子政务系统由集中部署向电子政务云的成功转型,完成了人大政协系统的SAAS服务模式的准备工作。其中,电子政务的移动APP的完善和推广,极大提高了办公效率和代表与群众的交流效率和广度。

  第一,公司的客户基础。通过会议系统这个核心产品,积累了广大的客户资源。公司除拥有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人社部等客户外,还拥有多个省级和市县级人大、政协和政府部门客户。

  第二,2014年北京飞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核准成为中国信息协会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这一事件对飞利信未来在电子政务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第三,飞利信在人事信息化软件的研发及应用方面有着雄厚的研发实力,先后开发了人社部全国人事人才管理信息系统、中国保监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重庆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新华通讯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公司开发的电子政务平台因具有易用性、安全性、可维护性、扩展性、兼容性等特点。

  第四,消防云和大数据业务逐步落地兑现。公司在2015年与国家信息中心成立合资公司、与新华社成立新华频媒。同时牵手火网科技、精图信息、杰东控制布局百亿消防云市场。

  第五,合资子公司国信利信立足于为政府行业提供大数据分析相关业务,未来将利用自身优势将互联网相关数据与政府数据相结合,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全面的数据决策依据。

  风险提示:并购整合低于预期的风险,政府大数据下游应用低于预期的风险,系统性风险。

  公司业务已涵盖了智能交通、智慧城市、车联网等领域,在城市交通、轨道交通、公路交通、民航等方面为政府提供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量调查等产品;智慧公路、奥运交通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等服务;综合交通运营监测及应急智慧平台等解决方案。其中,在城市交通领域,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服务成功应用于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与服务领域,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列,先后为北京奥运会、国庆六十周年、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等大型社会活动。目前,在北京市政府牵头组织智能汽车、智慧交通等产业中,公司将作为发起人。

  (1)公司在智慧交通(城市交通、轨道交通、公路交通)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上经验丰富。服务范围覆盖20多个省市、40多大中小城市,涉及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和服务,积累了丰富的产品线和解决方案案例。

  (2)携手华为,共筑智能交通产业生态。基于华为Fusionsphere虚拟化管理平台的千方-华为交通云联合解决方案,作为千方交通运输战略的重要载体,具有强大的数据资源和服务管理功能,同时兼容第三方团建平台和服务,可以再无需业务场景的情况下快速搭建、灵活定制“道路运输监管云”、“航空云”、“智慧公交云”、“智慧停车云”等服务。

  IT龙头踏上变革新征程。东软是国内领先的IT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软件公司。经过二十多年发展,东软在行业解决方案领域逐步确立了领导地位。在传统软件服务模式向基于流量和数据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转变的浪潮中,东软已经开始逐步突破已有的禁锢,开启了新变革,这种变革既包括管理制度上的突破,也包括新战略布局带来的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新变革的基础:离大数据最近的公司。东软在传统IT和行业解决方案中积累和沉淀了丰富、海量、多维的政府和行业大数据,行业覆盖延伸到了电信、教育、能源、交通、环保、社保、政府、医疗卫生和金融等众多领域。数据的广度和深度为东软开展基于大数据变现的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1)医疗健康和医保,依托积累的上千家的医院和150余家的保险管理客户资源,以及用户量达2000多万的熙康云平台和不断进行城市拓展的云医院,东软医疗有望逐步从传统医疗的技术变现、客户资源变现逐步流量和数据变现的商业模式转移。

  (2)汽车电子和车联网。东软拥有遍布全球3000多名的汽车电子专家团队,逐步从Tear2向Tear1进军。并基于其在驾驶行为方面的前瞻性研发和丰富的保险客户资源,开启基于UBI的车联网变现模式。

  (3)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以UniEAP基础业务平台、SaCa云应用平台、Realsight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为支撑,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以及云服务。

  公司以领先的视频信息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为核心,向视频大数据深化应用拓展,目前的技术突破已能满足交通、车辆、安防等视频监控需求。公司今年先后收购华启智能、嘉崎智能、中盟科技、动力盈科,加速向城市智能交通横向领域、以及平安城市纵向各细分领域布局,明年将为公司带来较大并表业绩。公司的战略契合国家对以智能安防、智能交通为代表的新型城镇建设的政策导向,未来公司将针对人们生活场景各方面进行布局。

  内生外延带动公司持续高增长。201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17亿元,同比增58.9%;归母净利为2.49亿元,同比增83%。若扣除华启智能、嘉崎智能、动力盈科和中盟科技的并表业绩8849万,并剔除股权激励费用增加影响(本期4429万元,去年同期490万元),公司2015年内生归母净利2.04亿元,同比增45.2%。公司业绩的高增长一方面源于并表带来的业绩增厚,新业务领域开拓和协同效应下竞争优势的提升;另一方面,智能安防行业本身处于高景气周期,且行业由硬件厂商主导向软件厂商转变,公司视频大数据和人脸识别的技术优势持续提升公司解决方案能力。预计2016年公司将持续保持高增长。

  定增助力公司视频大数据应用拓展。公司公告2016年非公开发行方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8.3亿元,其中14.2亿将投向视频大数据和智能终端产业项目,1.57亿投于智能服务机器人项目。前者将使公司构建“云+端”一体化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提升公司在DT时代视频大数据分析的竞争优势和拓展人脸识别应用场景;后者则是围绕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针对其视频通讯、社交娱乐等需求,进行家庭机器人JIBO与安防服务机器人的研发与销售,是公司针对C端布局消费者市场的关键。

  文章来源36大数据,微信公众号dashuju36。 36大数据是一个专注大数据爱游戏平台创业、大数据技术与分析、大数据商业与应用的网站。分享大数据的干货教程和大数据应用案例,提供大数据分析工具和资料下载,解决大数据产业链上的创业、技术、分析、商业、应用等问题,为大数据产业链上的公司和数据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支持与服务。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