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研究
咨询室外偶遇来访者保持微笑还是低爱游戏平台头遁走?
从前有一名咨询师,她有一个热情奔放的男朋友。那是七月的一个炎热的下午,她和男友在泳池中肆意玩耍嬉戏。火热的阳光,清凉的池水,男友轻轻环抱住她——感觉惬意极了。
过了好一会儿,她从泳池出来,四处寻找着毛巾。突然附近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嗨!”她抬起头来,整个人都僵住了:
那是她刚刚咨询了6周的来访者一家,正和朋友一起看着身穿比基尼的她从水中走出来……
在“放飞自我”时遇到来访者,这大概是咨询师能想到最尴尬的时刻了。早在二十多年前,研究者们就注意到,在咨询室外与来访者的不期而遇(extra-therapeutic encounter)会让咨询师感到
然而咨询师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尤其在学校与社区工作的咨询师,简直是与来访者低头不见抬头见。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应该如何自处?
来访者向咨询师坦诚地分享各种私密的经历,而咨询师却很少提及自己的内心世界。无论是从专业还是伦理角度,咨询师的自我暴露都应当十分节制;咨询师也必须时刻关注议题走向,将来访者的注意聚焦于自身,共同探索来访者的情绪情感。
而咨询室外的不期而遇,很容易打乱这种节奏。尽管生活中的相遇可能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对咨询师而言,在咨询室中精心把控的自我暴露的分寸,却在这短短的交集中被轻易摧毁。
就像文章开头讲到的那个故事,它的“恐怖”之处不在于“穿比基尼约会被看到”本身,而是被来访者撞进生活的
与来访者不期而遇的尴尬,除了一瞬间的意外与失控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除了专业与伦理的要求外,咨询师本人也并不希望来访者看到自己生活中的状态。
根据《危险的心理治疗》中的总结,咨询师最害怕被来访者看到的情境是自己表现出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都会有七情六欲,也都有喜好与任性。在商场试穿一件暴露的服装,心情低落时一个人发呆,对自己的家人发脾气,这些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日常,而此时意外出现的来访者,却能轻易让咨询师陷入命运的审判:
“我的咨询师怎么会表现得这样脆弱/暴躁/庸俗?自己的事情都处理不好怎么帮别人!”
不只是来访者,咨询师自己也会责备作为“普通人”的自己。作为专业的助人者,咨询师能够接纳、不评判来访者任何的表现,却总是对自己要求苛刻。
他们担心在与来访者不期而遇时自己的表现不够完美,会损害自己的治疗形象,导致来访者的不满甚至脱落(Zuckerman & Horelick, 2006)。
咨询不是一座孤岛。有时咨访双方相遇的场景,恰好就是来访者正在咨询的议题爱游戏平台。
精神分析师Gody曾描述过一次咨询外的偶遇经历:她在和女儿一起散步时遇到了她的一位女性来访者,而这位来访者正在因为自己怀不上孩子而痛苦(Gody, 1996)。
情感、人际、家庭……来访者会因为各种生活议题来咨询,而一旦离开了咨询室,相遇伴随的生活议题却会让来访者感到痛苦。
许多来访者,尤其是大学生来访者,对接受心理咨询本身有很强的耻感(Sharkin, 1995),不愿意被同伴知道;这种情况下的不期而遇,也会对来访者乃至咨访关系造成很大打击。
在生活中与来访者不期而遇,虽然谈不上违反咨询伦理,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
为了回避这种潜在的双重关系,咨询师往往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一些社交活动,甚至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Sharkin, 1995)。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狼人杀爱好者,却在你最常去的一间桌游吧遇见了同样来玩狼人杀的来访者……
这种情况下,出于避免双重关系的考虑,作为咨询师的你往往不得不做出让步。然而,为了工作而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无疑是令人沮丧的。
“在咨询室中理解接纳ta已经很不容易了,凭什么在生活中还要为ta妥协?”
不期而遇带来的这些不满与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会对咨询师的个人生活与咨访关系带来双重的不良影响。
总的来说,心理咨询就好像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构建的一个私人空间,而在咨询室外遇到来访者则是打破了这层精心维护的结界。如果不及时处理,咨访关系可能会出现裂痕,甚至咨询也会整段垮掉。
如果真的对偶遇来访者的情景感到害怕、排斥,不如就给自己做个“暴露疗法”或是“系统脱敏”,想象一些难以应对的场景,感受当下的焦虑,直到习惯、不再逃避(Sussman, 1995)。
想象你在一个感到私密/羞耻/情绪失控/哀伤等不适情绪的场景,这个场景中你不得不与一个你特别不愿遇到的来访者在一起。闭上眼睛体验这一场景。
通过这样的想象练习,我们能够逐渐适应并克服最初的不安与顾虑,明白自己真正担心的是什么,以及这些担心是不是无法解决的。
不要害怕与来访者讨论这次偶遇,也不要若无其事——其实来访者也在承受着同样的不安。
大部分来访者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一个自然的微笑与问候,在咨询中承认并简要讨论这次不期而遇(Stewart et al., 2009)。只要给来访者一个充分表达的机会,这种尴尬的经历也会转变为温暖与亲近感。
尽管咨询关系的边界很重要,但维护边界也不等于完全割裂咨询与生活。我们无法预料什么时候会偶遇来访者,也无法逃避;干脆就把这种“难以预测”的体验转变为一次自我觉察的机会(Zuckerman & Horelick, 2006),认真体会自己遇到来访者时的情绪,诚实面对。
与来访者的不期而遇,虽然的确会带来意外与尴尬,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生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坦然面对不完美的自己,坦然与来访者分享这段经历,也许从这一刻起,你与你的内心会体验到新的自由。